经过6次集采,集采规则也有细微调整,考量更周到,操作性也更强了。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常峰将此次集采规则升级总结为五大亮点,包括带量比例更加科学、“一省双供”保障供应、“品间熔断”缩小价差、批件管理防范围标、政策协同持续深化等。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告诉记者,前五批次集采共涉及218种化学药,覆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抗过敏、抗感染、消化道疾病、抗肿瘤等常见病、慢性病、重大疾病、罕见病用药;第六批集采药品首次由化学药扩展到生物药领域,将16个第二、三代胰岛素纳入集采范围;前六批集采消化道代谢、抗感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肿瘤用药数量纳入较多。这次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围,群众的受益面更广了。
295家企业488个产品参与投标,这样的程序重复着,让外行人感到十分无趣。但现场一直非常安静,企业代表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停地记录、计算,空气中弥漫着紧张。
单个品种竞争对手更多,企业期待集采政策保持稳定
与医保目录调整谈判砍价不同,国家药品集采由企业自主报价,同品种竞价,有另一套运作方式。此次国家药品集采与以往有何不同?对医药产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建立“一省双供”模式,强化履约责任,防范私下议价
“没有集采之前,我们要面对几千家医院10多万家药店,集采后,客户更集中,我们有精力专注于研发生产。”一家国内头部药品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集采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引导产业提高集中度,走向更高质量发展。谈及未来,这位代表表示:“我们期待集采能够保持政策稳定性,这样企业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
“临床用药必须保证连续性,一旦企业断供,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这是在国家集采中必须解决的。”顾海告诉记者,“一省双供”不仅强化企业履约责任,也为患者提供了“双保险”——即便主供企业断供,副供企业马上就能接上。常峰认为,“一省双供”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更保险、更直接的手段,也可有效降低各地选择替补企业的行政成本。
虽然降价幅度略显平淡,但未来群众的获得感不会打折。此次集采不仅纳入了更多新药,而且一些药品的价格降幅较大。
“不参与集采,就是死路一条,参与了,利润一直在降。”一家小规模药企的代表向记者“倒苦水”。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毫克乘以30粒/盒,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29.97元。”主席台上,启封人将企业报价单启封后,宣读人读出品名、剂型和报价,公证人、监督人分列两侧,监督整个过程。
“集采的目的不是一味降价,而是为了医保基金、药企和患者的三方共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药品价格不会无限下降,集采将药价虚高的“水分”挤出之后,药品价格最终将趋于合理,企业也将获得合理的利润和预期。
文章来源:《医药论坛杂志》 网址: http://www.yyltzz.cn/zonghexinwen/2022/0812/1664.html
医药论坛杂志投稿 | 医药论坛杂志编辑部| 医药论坛杂志版面费 | 医药论坛杂志论文发表 | 医药论坛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医药论坛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